无标题文档

坚持努力 不负时光

——2017年初三家长会专题发言

作者:郑建忠   摄影:佚名   发布人:苏木棉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7-11-02   点击量:18182   手机模式

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好。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孩子们已经踏进初三,开始了他们为了自己的升学而努力的生活。这是孩子们人生中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选拔性学业考试。适逢第一次大考结束,此刻家长们想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第一次大考的成绩吧。围绕着这份成绩,会有更进一步的联想:孩子能升读想要的学校吗?这么差,可孩子还不在状态,怎么办?……

大家的心情我特别能理解,正是因为孩子站立在如此重要的人生节点,这也是一个家庭的大事,自然特别考验一个家庭的应对能力。毫无疑问,孩子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一份感情上无条件的支持。而这个时候的父母,内心需要非常强大、坚定、温和。不焦虑的前提是我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心理上行动上陪伴孩子面对一切的问题。相信种种问题都是正常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问题,至少是能够改善的问题。要相信方法一定比困难多。

正确看待孩子的各种表现:也许他在用“无所谓”掩饰他的无力感;也许他在用“乱糟糟”抵抗对他来说过多的学习任务;也许他想尝试努力,可是短暂的努力没有带来立竿见影的成效时孩子迅速放弃;也许他从来都习惯听从大人的指令来行动的,可忽然间指令太多了以至于无所适从。种种的情绪和问题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着:或是沉默,或是暴躁,或是慵懒,或是不作为……这一切都是正常的,司空见惯的,都是因为内在的心理支撑不够,孩子们抱着怀疑的态度审视着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差距,而成年人要做的就是支持,无条件的支持,言语行动细节上的支持。平和地对待孩子的问题,换位思考理解接纳。切莫给孩子强加一些与成长无关的要求。例如,来自圈子的面子,来自“一步落空步步皆错”的暗示,来自对社会竞争的无奈……请卸下包袱,不负时光吧。人生难得经风雨,青春年少当搏击。顺着光阴长河的流向,家长陪伴孩子成长,孩子陪伴家长成熟。何惧一次考试、一门学科那“一城一池”的得失?

王安石有云:“不以不善而废其善”,意思是不要因为一个人不好的一面而否定了他好的一面。实际上,老师和家长既要“不以不善而废其善”,又要“不以其善而废其不善”,直白一点来说就是不以一丑遮百美,不以一美遮百丑。放到品行的评价是如此,放到考试的评价同样也适用。考试成功的关键是:基本功扎实,全面。

谈及基本功,我想以我国乒乓球国家队在本世纪初应对国际乒联竞赛规则改革,做出一系列的策略调整为例,借用体育竞技领域的专业训练策略,思考在重要考试中的备考策略。当时国家队面临着“增大比赛用球,每局比赛改为11分制,实行无遮挡发球。”三项重大改革。赛制变化带来对抗增多,暴露了我国球员技术、战术、意识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国家队在发扬传统优势——基本功过硬的基础上,针对比赛中出现的问题,把视点集中在薄弱环节的调整。主动发力,相持搏杀,消除技术死角。从这个角度看考试,从考试的实战中分析出孩子的一贯优点加以发扬,找出学习中的短板,改变学习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坚定地夯实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基础训练是优秀运动员登顶世界最高峰必须经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夯实基础也是优秀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

再看,11分制的乒乓球赛场上充满机遇性和偶然性,任何顶尖选手如果稍有思想松懈、稍有情绪波动,或进入状态稍晚,都有可能在和实力较弱选手的交锋中败下阵来。因此国家队非常注重队员的意识培养和心理素质训练。赛场中一分一分地拚,一分一分地搏杀,意识是运动员“活的灵魂”。运动员在赛场上,不仅仅需要进行技术对抗,更需要进行意识对抗、思维对抗、情感对抗和意志对抗。但意识和心理素质最终必将依托相应的技术、战术才得以体现。打法上的落后和技术上的不足,必然会导致运动员自信心的下降,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和心理上的波动。从这个角度看心态,孩子们需要进入学习状态,要有争取进步突破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成绩优异的孩子也要精益求精,要有满分意识。暂时处于困难中的孩子,也要有敢拼也敢赢的愿望和行动,过去考20分的孩子,当他考到40分的时候,他就是在自己的基础上翻一番了,考到40分后进而争取及格,这就是魄力。最终,学习信心的获得一定要建立在读、背、写、练、想之上。倘若作业不做,知识点不记,甚至上课不听,没有根基自然无法获得信心,肯定也会引起更多的情绪问题。

国家队的教练员,那都是世界一流的教练员,他们对专业技法的专研和对队员素质的研究是非常精致的。队员自然要在教练员的指点下反复练习,循序渐进,精益求精,在熟练的基础上使技术趋向自动化。教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同时也不断的拓展队员的自主空间,挖掘队员潜能,形成独自的打法特点和技术风格,锤炼技术特长。教练和运动员情同父子相得益彰。从这个角度看关系,老师经过十年的备考积累,有着丰富的备考经验,学生应当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有计划的学习,要配合老师的建议,家校合作强强联手。

大考的成绩出来了,成熟的家长不是宠辱不惊,不是视成绩为无物,而是快速让自己淡定平静,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考试的目的绝不是催泪弹的作用,更不是父母子女起冲突的导火索。考试的目的就是诊断。家长们不妨和孩子一起对考卷、考题、应答、书写、规范等仔细分析综合评价。然后正确归因,是背诵记忆不到位,是学习状态不在线,是理解概念出问题,是应答书写不规范,是语言组织无条理,是临考情绪太波动,是身体状况亚健康?……只有直面问题才能有破解之法。在这里,我希望家长们要引导孩子要虚心,万万不可把问题统统归结为粗心。所谓粗心就是基本功不扎实;审题不清就是不懂分析问题主干,就是不能迅速将问题聚焦到要考察的知识点上;答题不全面就是知识碎片化,没有结构化的零散知识,很难做到全面回答滴水不漏;老师改卷看错了你的答案,就是你书写太潦草,没有吸引评卷老师眼球的卷面。所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当然,孩子还可能有某些学习的问题隐藏于较好的分数之下,当问题不被及时发现和改正,积累到一定程度,也许就会在意想不到之时爆发。因此,诚恳客观的分析才是考试的意义所在。仅仅盯着分数,打听自家孩子与同学比较处于什么梯队,这些是没有意义的。

我知道上届有一位学生,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分数涨了343分。有那么一个阶段,这位学生自己制定的计划最多能坚持3天,学习时也不知道首当其冲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应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对知识点的掌握模棱两可,很少进一步去理解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所以原来不会的到底还是不会,原来错的也一直错下去。后来,他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将学到的新知识容纳进自己旧的知识体系中,积极地归纳学过的知识。全面清理检查自己的学科主要问题。发现语文阅读理解最差、数学选择填空题正确率太低、英语的词汇量不够等。针对存在问题,每天有计划地完成阅读理解,限时训练完成3套数学模拟题的填空选择部分,第二天再将昨天做错的题目看一遍,3天后再看一遍、一周后再看第三遍。英语坚持每天做一套题,将不认识的单词记录下来当晨读材料,每天至少放声朗读半小时。把所有物理化学的公式、方程式写在一张大点的纸上,然后做题,忘了公式和方程式就查那两张纸。

当然,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都不同,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法,只有愿不愿意改变的决心和是否付诸实践的行动。跟随老师步伐,信任老师,坚持努力才能积攒信心和勇气,以每次大考为间隔,根据考试反馈的情况微调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和制定计划相当重要,不放过一个含糊不清的问题,不让错误重复犯两次。激励自己将自己的错题当成小说一样看得津津有味。任何一种逃避学习的心态,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把学习作为一项事业一份责任去经营,斗志昂扬,虽苦犹甘。成功没有捷径,勤奋是最好的捷径。

初三的美好,在于这段岁月为孩子提供一个奋斗的机会,无关结果,只为让明天的自己欣然感谢今天的努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种充实的感觉是很好的。学习生活是清苦的,但是当中也是兴味盎然的。享受学习,再努力也不觉其苦,一天天持续下去,自然花开有时。通过学生岁月培养日后的工作品质,全力投入学习的品质会变成他日全力投入工作的基因。每天都聚精会神、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时候,低效的、漫不经心的现象就会消失。努力学习的同时就能思考如何改进学习。有些孩子说,我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方法从来都不是现成的,只有尝试,只有实施,哪怕会犯错,试错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希望作为长辈的家长们能见证这群年轻人,这群1516岁的年轻人成为努力的自己。努力从不会白费,也许回报的形式未必是自己最想要的形式,努力所结出的花朵总会在你人生的某个时段静待你来。努力成为自己眼中的那个满意、而不被自己轻视的自己。当然,努力拼搏的另一个理由就是:为人子女者理当回报父母,努力成为父母的骄傲。人生中,那些可以义无反顾地奋斗的时光,当初虽然感觉相当辛苦,可是这份辛苦却能够在以后的岁月里如同闪亮的星星,照亮他们此后的路。那个拿着书,没日没夜做题的孩子,那个累到靠着墙都能睡着的孩子,那个执着坚持的孩子,总有意气风发的一天。打着鸡血投入学习,自己会喜欢这样的自己,而这样的自己会获得充实的幸福。我有时看见一些无所事事的孩子,我总忍不住问他们“天天趴在桌子上,能睡得踏实吗?”看着别人在努力,而自己使不上劲的感觉,是很没有存在感的。努力的意义实际上是让自己更有参与感,更有存在感。此外,努力的意义还在于一个选择的机会。三年前,一些孩子以微弱的差距没有考进双语班,这份遗憾是转化成努力的动力,还是只是难过一会儿。每年,中考结束,总有那么一些孩子距离一中正取分数线1分。相当遗憾的是,这1分让本来能继续做同学的朋友分别被不同的学校录取。每年都有这样的遗憾,相当抱歉地和在座的各位预测,明年6月份,这样的遗憾还会继续发生。我多希望这份遗憾不必由你的家庭来承担。所以,我希望孩子们能对生活有预见力。只有预见后果,才能及时调整行为。

我很欣赏日本的一位企业家——稻盛和夫,他创办的日本京瓷公司和第二电话电信公司均进入世界500强。在日本,和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并称为四大“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成功归功于他的“六项精进”人生准则:一、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做一件事,倘若是欢喜,就喜欢着努力着坚持着所做的这件事;倘若不喜欢,就努力着坚持着直到喜欢着做这件事。只有聚精会神、全身心投入的时候,低效的、漫不经心的现象才会消失。拼命的同时才能思考如何改进,才能思考如何提高效率。努力是磨练心智的最佳途径。从早到晚辛勤用功,将心思集中到一点,可以抑制胡思乱想,实践可以整理一个人的心绪,造就纯粹优秀的人格。二、要谦虚,不要骄傲,唯谦是福。尽管胸怀火一般的热情和斗志,但同时也应该谦虚谨慎。三、要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中,如果有值得反省之处,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要改正。四、活着,就要感谢。感谢周围的一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周围环境的支持下才能生存。只要能健康地活着,就该自然地生出感谢之心,有了感谢之心,我们就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将善意传递给周围的人,使善意循环下去。五、积善行、思利他。积善之家有余庆,多做好事,就能使命运朝着好的方向转变。六、忘却感性的烦恼。担心、烦恼、失败等等,是人生的常事。但是总为已经的失败而悔恨,毫无意义。不要让已经过去的事再困扰自己,运用理性来思考问题,迅速地将精力集中到新的思考和新的行动中去,这样才能开创新局面。我常常用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人生准则,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在此与诸位共勉。

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人生准则,对于年轻人而言,也许不太容易领悟。那么,我们来说说一位华人篮球明星吧。林书豪,一位从板凳球员一跃成为耀眼明星的传奇华人。孩提时代,林书豪的父亲林杰明看到儿子对篮球的热爱,他认为,既然热爱就应当进行系统训练,同时亚裔家庭的孩子,学业也必须不受影响。于是,每天一放学,林书豪会迅速完成家庭作业,然后从晚上8点半开始与父亲一起训练,项目包括基础技术训练以及22的对抗赛。林杰明确信成功来自于扎实的基础,从这个年纪开始苦练,这些技术将在孩子的肌肉之中根深蒂固。风雨无阻的坚持,磨炼孩子内心的坚强。纯正的亚洲血统,是林书豪篮球道路上的无形障碍,歧视和嘲讽一直伴随着林书豪。每当他走进篮球场的时候,就会有人不屑地说:快回去吧,中国人,这里是篮球场,没你的事!还有人说:看他那细长的亚洲人眼睛,能看得见篮板吗?面对受委屈的儿子,父亲林杰明告诉林书豪:即便有些人对你评头品足,你也必须保持冷静,绝对不能因此动怒。只要你赢下比赛,人们自然会尊重你。林书豪果然做到了。随后,林书豪急切地想证明自己,可是表现却一般。这时,林杰明教育儿子:不要急于求成,你首先是一个哈佛大学的学生,完成学业是你首要的职责,欲速则不达。林书豪开始合理分配学习与训练时间,该学习时,一定全身心地扑在学习上,学习累了再到篮球场上挥汗如雨,学习与打球二者相得益彰。不仅如此,林书豪还当上了哈佛大学校报的编辑,与同学、老师关系十分融洽。2009年,林书豪在对康涅狄格大学的比赛中独得30分,三天后他又拿下25分,连续第二年击败波士顿学院。72负的开局创下哈佛大学男篮25年最佳战绩。一个身高仅有1.91米的华裔后卫成为比赛主宰,NCAA赛场上似乎还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林书豪征服了美国篮坛。那些曾经对他冷嘲热讽的人也成了他的拥趸者,他终于用成绩赢回尊严。林书豪成功的道路上,除了有个人的努力,来自家庭的支持尤其父亲智慧的指点不可缺少。

北京有一位父亲,其本人是一位高级工程师,亲力亲为用心良苦,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名清华的本科生、硕士生。孩子一直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擅长各种体育运动、阳光开朗。这位父亲着重培养孩子的安全习惯、生活习惯、运动习惯、聊天习惯、沟通协商习惯、待人接物习惯、文化习惯、体力劳动习惯、休闲娱乐习惯、学习习惯、计划习惯、人际交往习惯、情感方面的习惯、规则习惯、服从习惯、思考习惯、主动学习新知识的习惯、心态习惯、投资理财习惯……真可谓用心良苦。这位父亲将他多年的教子心得整理成书,书名是《清华学爸的教子经》,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很感人,而且书中有许多引发思考的观点,有很多可以直接使用的经验,因为是一位父亲实践出来的经验总结,所以读来特别具有现场感,值得您花宝贵的时间细读一番。当然,书中读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各位家长,初三阶段对于孩子们来说真的很重要,当然并非只因考试。是时候孩子们应当为自己的人生有所担当,为自己的人生造就纯粹优秀的人格。我们要让孩子坚信,我们自己也坚信,无论孩子过去的积累有多少,基础有多少,都可以从现在开始努力。幼弱的种子经过不断的磨炼可以破土而出,丑陋的毛毛虫经过不懈的挣扎可以破茧重生。相信我们的孩子,如同相信水滴石穿、破土而出、化茧成蝶,只要坚信并坚持,再弱小的存在也能迸发不可估量的能量。

最后,我引用鲁迅先生一段话激励有梦想并为之艰苦奋斗的年轻人:“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20171029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