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透过考试变化看教育

——初二家长会专题发言

作者:郑建忠   摄影:无   发布人:苏木棉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8-11-25   点击量:18123   手机模式

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好!

日前,我们收到省考试院的通知,今年初二的生物、地理学科中考的题型、考试时长等均有所改变。这一变化引起了家长们的关注。其实,当下的教育考试,尤其是具有高利害关系的选拔考试,已经逐渐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变化是意料之中而只是时间问题的事情。结合我们学校对中高考趋势的研究,分析初二生物、地理学科中考的变化,透过考试看教育,我们一起来探寻考试背后育人的价值取向。

无论是测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考查高层次的认知能力越来越多的试题情境来源于真实生活,体现如下特点

1.着眼基础性,侧重考查必备知识

全面的知识掌握是提升素养的根基,学科基本思维方式方法是达成素养的途径。学习无需回避热点,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以生物学科为例,基于必备知识的命题,体现基础性引导学生树立生命观念。要重视生物实验实验过程、基本原理、基本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

2.指向科学思维发展,综合测量关键能力

素养本质上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靠灌输知识习得,而是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培养“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实验分析,对于学生而言,因其综合性较强而感觉有困难,学生需要获取信息、知识迁移、从实验现象提出观点。一些情境资料也让学生感到陌生这类基于“审视资料—提取证据—提出主张”的命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及对学科议题的论证能力。

3.呈现多元情境,培养科学思维品质

学习分析素养、问题、情境和知识四个要素在命题中的关系。类似“情境—问题—解决”模型的试题,学生试题情境的探究性设问的开放性”的应答能力不足,学生需要得到教师相应的指导教师对于“新考试”的研究学习是刻不容缓的。从前的生物、地理学科中考,全部都采用选择题,今年开始除了客观题(30道选择题60分)外,增加主观题(4道题40分)分别为识图、资料分析、生活应用、实验探究,足见过去的考试题型不足以培养学生“在新情境下知识的迁移和语言表达能力

4.加强应用性,彰显考试的育人价值

中考命题的素材常常来源于一些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科技论文的研究成果,材料、数据和过程真实。学生对待实验中问题的提出、现象的预测、结果的解释反映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科学态度。思维品质和学科态度无法依靠应试提高,需要在日常学习中切切实实地培养与积累。学生在平时进行探究活动,要准确如实记录数据,分析过程严谨、准确,符合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关注思考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并运用所学原理去解释和判断,是对生命观念落实的一种体现。

概念建构和实验探究的学习,“背多分”无法大行其道。科学思维的发展,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的学习要全面、真实、立体。学习一个知识点,需要查看相关不同的资料或观点,通过比较与分析,加强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不能游离于课堂之外

以“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的新考,要求学生自主发展自己的高阶思维考点和日常学习内容是载体,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深刻把握所学内容。中考命题情境越来越新颖、问题设计越来越注重逻辑,学生需要在新情境下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应用能力、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等。帮助学生深度学习,培养高阶思维,我们需要问诊课堂。高阶思维涉及的内容,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重点训练,这也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相应设计有关“情境的探究性设问的开放性”的问题

考试的“弦外之音”直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地理学科为例,通过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四方面的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下面就这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是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的思维过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文字材料都承载着解答试题的重要信息。将文字材料认真阅读一遍,不要漏掉任何一个关键信息,在试卷上标注,以便重读材料时能够迅速找到关键点。明确题干中设问所涉及的知识点,在材料中找到其可能包含的所有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与图示及设问相结合。

地理图像是地理第二语言。地理图像承载着大量的地理信息,会读图、读懂图是解答地理试题的关键。读图既要把握不同图的特征,也要遵循各种地图的读图方法和技巧,可以按照明确图名—关注图例—分析图意的步骤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之后,应迅速与之建立知识联系,进行准确识别、选择知识,准确调动知识说明问题。对信息的解读程度、对设问限定性要求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所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质量。如设问中是什么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为什么”“将怎样的问法,则更多地强调如何运用知识。

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储备和积累,也重视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构建学科知识网络是顺利实现与新问题对接的前提以常考知识为依托构建答题规范。对高频知识或问题要善于归纳和整理,形成常用的答题规范,在新问题的解答时能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用规范、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过观察、比较,把握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试题的答案最终都需要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是我们的薄弱点,也是突破点。要想在考试中正确使用学科语言,需要平时掌握足够数量的地理学科术语,并在需要时能恰当地选取。答案要全面、要点化,语言表述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这需要分析表达时,注意将烦琐的内容简化,讲究逻辑清晰;要以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为依据,由因或者执果寻因、由大小、由前后,将要点整理成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论述。由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综合归纳,培养概括的思维能力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二是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主干知识、基本理论是论证地理问题的坚实基础和。地理知识越丰富,借以进行判断、比较的参照知识就越充足。在正确掌握自然、人文、区域发展等内容涉及的基本观点及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较好的因地制宜的地理观点和地理方法,以分析现实生活或生产中的地理现象,综合评价地理问题。明确表明观点,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知识的理解是基石。能力立意命题越来越注重探索能力的价值和功能,把考查学生基本素质与创新实践结合起来,不仅注重理论,而且强调实际和应用,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备受重视有时,学生还需要用到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地解决问题。例如,地理知识和数学知识共同作用,同时需要有推导能力和计算能力显然这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跨学科统整能力,光靠“死记硬背”是难以应对的

材料阅读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我们初二学生亟待发展的能力,尤其是材料阅读能力。理解、使用、评估、反思和参与文本,不仅要求学生拥有阅读的能力和技巧,还要重视阅读,有目的性的去阅读。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深入,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阅读的对象和工具都在悄然改变文本和命题的来源更广泛了。

通过阅读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文本,来完成搜信息、评估资源、理解和整合文本等不同认知水平的任务。在每个任务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单一文本中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也会遇到复杂文本综合起来才能解决的问题。相比于传统的、脱离实际的测试,基于情境的题目设置可以从更真实的意义上体现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和互动。阅读文本不再是一味的了解知识技巧和信息,而是深入情境中应用基础或高水平的认知过程去解决真实的问题。

对于初中尚未建立成熟的价值观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潜移默化会帮助他们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力量。作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日后要参与与学科相关的事务,要具备一定的思想能力,考试的价值在于有效引领,希望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科学解释各种现象、提出和评估学科问题、科学阐释数据和证据。透过考试看教育,学生的成长在一切价值取向之上。祝愿孩子们成长、收获,取得与其努力相一致的学习成果。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