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向美而生 向上而行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全校教职工开学大会上的专题发言

作者:郑建忠   摄影:无   发布人:苏木棉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20-08-25   点击量:17260   手机模式

本学期,我们的培才园里迎来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学生,校园里的学生从6岁到18岁,涵盖义务教育段、高中学段。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增加,我不禁思考:学生在培才园里求学时间这么长,短则3年,长则9年,我们应该如何“教”,如何“育”,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学生们能生存、可发展、有担当、懂幸福。

一、能生存

资讯发展之迅速,更需要学生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判断力。“好大学+好成绩=幸福的人生”的定律恐怕会有变化。未来是怎样的?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应对一切的未知,只能凭自己的智慧和判断,从没有路的情况中走出一条路来。到底一个学生,将来会有什么本事自食其力呢?进一步追问:在求学阶段,他们有什么是最感兴趣,最能倾注全部热情,最能长时间为之付出心力的呢?而这份兴趣和热情是否被保护了呢?

尊重学生是独立的生命与个体,是施行教育的前提。作为老师,我们要珍惜学生的好奇心,保护他们的大脑,使之可以靠本能来思考判断。只有具备自主思考的能力,才能分析知识和综合知识。有时觉得,小孩子总能够提出各种各样有趣的问题,可后来却越来越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了。我听过一个小孩子的问题:“为什么孙悟空看到的是妖怪,唐僧看到的却是孩子、老人和女人呢?”这一问里有想象,有思辨吧?老师们,鼓励你的学生提问吧,别把他们当麻烦。允许他们质疑你的结论吧,这不妨碍课堂纪律。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向往,学生要学会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回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帮助学生获得持续的成长。发问的需求被尊重了,学生才能保持对知识的纯真兴趣,对生活的持久热爱。学生才有能力去继续喜欢他喜欢的事情、去追寻他所敬仰的人。

二、能发展

过去,人们比较看重个人成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更需要懂得团队合作,没有深度合作就难有创新。当前,教育科学领域热衷研究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怎样通过好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如何设计好的研究项目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与学科的边界上,这就需要老师们学习如何围绕需要解决或理解的挑战性问题,开设跨学科课程。我们信息技术科组和生物科组,在跨学科整合课程上,先行一步。借助这份可贵的尝试和经验,我计划从小学生开始,为这些小朋友带来更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以促进他们大脑的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形成。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提供更多的实践体验,激发学生对某一领域的浓厚兴趣。

教育最大的功用,是能让人有一种超越未见的远见,激励我们去探索已知之外的未知。资讯时代,人们被各种信息所刺激,“思考”的空间被挤压,便捷的信息搜索工具,让问题的答案变得唾手可得,“思考”的动力被削弱。学生很擅长运用一些小程序,通过拍照搜题的方式得到问题的答案。可真正的“掌握知识”和“搜索知识”是两回事。前者是全貌地学习、了解和思考,后者却是信息碎片的复制和搬运。学生需要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学习才能真正的发生,“思考”是最为必要的过程。

不少学生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是不知道学习和自己的成长究竟有什么关系的。学习的意义是外界赋予的,而不是自我探索出来的。学习和成长不应该是割裂的。于是,帮助学生成为一个能够自主学习的终身学习者,应该允许他们犯错。冒险、犯错和失败带来的阵痛是成长的必由之路。一些知名企业认为“没有反复试验和错误,就没有创新,没有试错就没有学习”。反思我们的错误,并迭代成2.0,把从错误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下一次努力中。学生在自我管理、自主决策的过程中,学着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三、有担当

钟南山院士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最近被授予“共和国勋章”。钟南山院士的父亲、我国著名儿科专家钟世藩曾告诫他“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能留点什么东西,那他算没白活。”这句话被钟南山院士穷其一生践行着。了不起的人除了特别有毅力、能坚持、很自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认同这样的价值观:我们有责任回馈社会并有所作为。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对那些伟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对以往的历史和传统有敬畏感,使得那些榜样成为引领他们的力量。同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努力成为钟南山那样了不起的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懂幸福

幸福的前提是健康,而健康是教育的根本。成功所必须的持久力、专注力、忍耐力,是以健康为支撑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更包括精神健康。如今的学生,物质上是比较容易满足的,可是,他们却特别容易孤单。而这种孤单与疏离常常会被忽略。这些学生往往不懂得怎样集聚周围人的能量,得不到同伴的助力。帮助学生身心和谐,尤其需要帮助他们在讯息的浪潮中,不被负面的信息所影响是很有必要的。具有自我的判断力,能自处,能安顿自己变得特别可贵。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感受到幸福,懂得幸福,要通过德育工作来培养学生。教会他们一些与人相处的情商:敏捷的响应力、欣赏式的聆听力、能与同伴议事协商、能管理自己的情绪等。

后疫情时代,我们认为,教师要在价值引领、信念确立、道德养成等方面主动作为。注重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引领。教育的魅力在于师生之间无处不在的情感交流,它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双向的情感互动。科技发展越是向前,情感教育的价值就越是凸显。人工智能也难以代替教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教师不一定是无所不知的知识权威,但一定是充满爱心的引导者和陪伴者,一定是学生精神成长和情感发展的领路人。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希望老师们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准:提升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

1.提高洞察力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洞察学生的认知特征、优势潜能和学习偏好,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学习方案。重视学生的非认知状态,包括动机、情绪、习惯、品质、价值观等。

《论语》中记载了一则“闻斯行诸”的故事。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啊!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要多请教父亲和兄长,然后再行动。”过了一会,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你应该尽快付诸行动。”旁人十分不解,问其原故。孔子说:“冉有个性谦退,所以要激励他勇于实践;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多加斟酌。”读懂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充分利用差异,把“一刀切”的教学变成“私人订制”的学习支持。

2.提高课程设计力

教学不能只围绕孤立的知识点进行。否则会使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不强,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知识的跨界与综合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主导趋势,人工智能的兴起,就得益于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神经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科课程整合、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方面,合理突破固定的教材章节,以大概念为核心进行单元任务设计,突出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另一方面,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建设主题课程,弥合分科教学的不足,引导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探索中获得真正的本领。基于教材、超越教材,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针对性支持。

3.拓宽视野

未来,随着学习主题的不同,学习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和高新技术企业。教学的提供者不仅是教师,也可能是科学家、工程师、医生等等,任何有专长的人都能成为“教师”。所以,教师要拓宽视野,尝试通过校内外资源整合,把更多资源变成学生的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重视人的多样性发展,尊重学生不同的特质,发现他们的亮点。用多元评估的方式评估学生,设法帮助他们认识到自我的价值。美国教育家帕尔默的《教学的勇气》写道:“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教育是爱的输送,希望我们的老师在实践的过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一份成长。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