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新学年,新课程,新课标,新起点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全校教职工开学大会上的专题发言

作者:郑建忠   摄影:佚名   发布人:陈昕波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22-08-26   点击量:13318   手机模式

各位教职员工:

大家好!

这个暑假,想必大家都在认真地学习领会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通过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进一步思考应该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专家指出: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着重四个方面的转向:强调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强调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建立学习中心课堂从凸现“坐而论道”到强调学科实践,构建实践型的育人方式强调从知识点教学走向大概念教学,立足知识统整,推进大单元、大主题教学。

,我到广州参加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团队培训展示交流活动,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原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现任无锡狄邦文理学校中方校长沈茂德。沈校长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人大代表、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二级教授)。沈校长在他的个人专著《窗内窗外》一书中这样写道:“一段时间以来,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一刀切、同步走、标准化’、孩子没有突出的棱角,没有个性舒展的声音,更没有精彩纷呈的创新思维。究其根本,恐怕与教育过程简单化,教学实施程式化,课程设置统一化,办学评估标准化有莫大的关联。源自工业生产与企业管理的许多理念,不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的‘金科玉律’。与工业生产与企业管理最本质的区别,教育是农业,是一种慢的事业,过于功利的心和过于简单的快,都是错误的,Teaching(教学)与Education(教育)是不同的两回事。”沈茂德校长的观点很值得深思。

社会变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下的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下述问题:在追求全人教育的国际教育趋势下,我们是要培养“一流考生”还是要培养“一流学生”?在“双减”背景下,学校高品质发展应走向何方?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该如何规范办学行为?……

基于一系列的思考与追问,我想,我校在这个发展蜕变的节点,应群策群力办一所高质量、更具特色的优质学校,通过完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通过设计具有“丰富性与选择性”的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下面是我对未来发展的5点思考:


1.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

学的力量和学的活动是决定知识能否转化为素养的根本,因此,学习中心课堂建设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然要求,课堂以学习为主活动、主形式、主线路,发掘学生学习的潜力、能力、实力。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引领、刺激、带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把教不断地转化为学,教师引导、支持、强化、激励学生的学。

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活动、主形式、主线路。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独立自主的个体学习、相互合作的小组学习以及分享互动的全班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占据课堂的主要时空,成为课堂的主形态。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路,围绕学生从不知到知、由浅至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等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真实、深刻、完整地发生

2.设计具有“丰富性与选择性”的课程

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体现国家意志,落实国家教育标准的基础上,跨学科整合课程,跨时段连续课程,根据学生的天赋和兴趣爱好制定特殊的课程。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了方向正确,内容完备,衔接紧密,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培养体系,如名家课程、阅读课程、科创课程、研学课程、劳动课程、体育课程、艺术课程等。

学校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湛江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设立了青少年科技实践中心,建设航模工作室、创造发明工作室、STEM实践工作室等,以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科技兴趣小组为日常组织形式,开展各类科技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上学年,我们大胆尝试,在小学部开设了书法课程2门、创意美术课程4门、乐器课程3门、舞蹈课程3门、主持与诵读课程2门、合唱课程1门、思维课程4门、编程与机器人课程4门、STEM科学实验课程3门、体育专项课程5门。这些课程涵盖表现艺术、语言人文、数学与逻辑、社会与科学、运动与健体课程。

我期待,进一步丰富想象与思维课程,科技与财商课程,艺术与体育课程,劳动与科创课程,自然与环保课程。

3.加强创造性的学科实践

信息技术进入学习领域,教室被放大。过去,课本就是世界,今天,世界就是课本。经由信息技术做支撑,我们教师自觉提升信息思维,变更多的不可能为可能。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老师收集了许多精彩的案例,例如《智能红橙分拣机器狗》《姿势矫正神器》《家居水培水果箱》等。

学校曾联合湛江市爱鸟协会举办自然教育导师培训营,与民间环保团体及政府环保组织机构开展爱鸟、护鸟活动,设计并实施了“探秘红树林,情系家乡美”校本研修活动。其中,“探秘红树林”活动已经坚持了十余年,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生物、物理、语文、化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了解、分析、解决红树林的相关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亲身体验实践全过程。

学校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爱上劳动,学校在劳动课程尚未列入课程标准时,就安排了劳动日,当日劳动班到校园的各个分区去劳动。专门开辟了占地800多平方米的“开心农耕园”,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农业劳作。最近,我们在征集学校教师劳动技能特长,对烘焙烹饪、种植饲养、整理收纳、手工编织、艺术加工、维修制作等技能特长进行问卷调查,为下一步开设劳动技能课程做准备。

在新课程方案落地的大背景下,学校将致力设计延展课程,在丰富课程的基础上探索学生喜欢、形成影响力的课程体系。长三角的一些名校开设的一些课程给予我们很多启发。例如,二年级茶文化主题探究学习课程,主题是探索“世界是如何运转的”,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人类是如何运用环境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的?在这个课程中,学生探究环境的多样性,探究我们如何与环境相联系,通过这样的实践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在这个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落实的各学科素养涵盖语文、数学等知识。语文学科方面,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实践采茶、观赏茶道、艺术等途径,了解茶的历史、种类以及和茶相关的文化知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课上了解陆羽《茶经》以及天下第二泉等知识。实践采茶、观赏茶艺表演,访问茶农了解茶叶种植、生产、销售全过程。数学学科方面,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方位“东南西北”,时间单位“时、分、秒”,学习初步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学生在茶园内观察东南西北的景物,并进行记录。在学习单上记录茶叶生长的时间和周期,制茶的工序和时间。最后,完成关于茶叶的相关调查问卷。学生体验了通过实地考察茶园周围的景物,测量茶园的大小,为茶园绘制地图。通过采访茶园的工作人员,了解茶叶生产的时间和周期。通过观察茶叶的制作了解制茶的工序和时间,亲手制作茶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喝过的茶叶种类,品尝过的茶叶菜式、最喜欢喝的茶或吃的菜,最后进行班级统计,应用统计图(柱状图、扇形图等)呈现。

上述的案例,让我们了解到学科实践的意义。学科实践包括身体参与和亲身经历,从中体验和感悟,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各学科的新课标都积极倡导观察、考察、实验、调研、操作、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创造等活动。“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与通过“坐而论道”获得的知识,其性质和作用是大不相同的,所谓“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通过学科实践获得“真知”,即获得活性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这样知识会变为素养。坐而论道,只能获得“假知”,即获得惰性的知识,只会死记硬背,这样知识只是符号。足见,学科实践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路径。

在新的课程方案理念下,倡导基于真实情境、问题、任务、项目进行学习。在传统认识论的框架里,学科知识往往是以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阶梯式”的呈现和推进。在学科实践的育人模式中,学科知识往往是以情境、问题、任务、项目的方式进行“登山式”的呈现和推进,这样就倒逼着学生必须去经历、去参与、去探究、去完成、去创作,而不是简单的听、记、背、练。

学科实践彰显了教学的教育性和学科性,不是为了改造或改变对外的学科世界,而是为了培育对内的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科实践强调的是“学科性”,它要求用学科独特的方式方法来学习学科,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用数学的方式学习数学,用科学的方式学习科学,用体育的方式学习体育,这个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学科味”。设想一下,语文课没有阅读鉴赏数学课没有逻辑思维、科学课没有实验探究、体育课没有运动出汗,这种丧失学科特质的学习最终丧失的必然是学科的育人价值。尊重并彰显学科的独特性、体现学科的精气神,是学科实践的核心要义。

学科实践既是一个开放性的又是有特指的概念,它并不排斥学科认识,而是强调通过学科实践、基于学科实践进行认识,使实践和认识有机融为一体。学科实践是一种彰显学科特质和精气神的学习活动,它内在地包含了学科认识和学科思维。学科实践倡导基于情境、问题、任务项目进行学习,这是新课标的创意!

4.让教育都回归素养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系列报告,人才培养的十大目标分别为:探究者、知识渊博者、思考者、交流者、有原则者、反思者、胸襟开阔者、富有同情心的人、敢于冒险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这些都指向学生的素养,这些都需要通过课程改革而实现。通过身心和合,使学生形成强健的体魄和独立的思想;通过文理综融,使学生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通过个性舒展,使学生找到人生真正的乐趣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我以原价5倍的价格从二手书市上淘回来一本《伊顿公学》,此书现已不再发售。书中剖析了伊顿公学的素质教育,彰显学生独立、个性、传统、绅士、友爱、忠诚、幽默、优越、尊严、勇敢的品质。边阅读,边对比,再看新加坡的一些教育理念。新加坡重视励志教育、创新教育、交友、游历(著名大学,大企业)、拜师、理财、体能、技能训练、社会公益、慈善等。

传统的教育过程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学生的情感、社会性、态度、价值观、创造性等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课程内容过于繁杂,过于艰深,过于陈旧,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对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指导,没有很好的发展出学生的学习策略。考试代替了评价,考试结果的处理使学生过度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制造了紧张的师生关系。学生缺乏对于教育内容、学习时间的自主支配,造成了他们的消极的校园生活体验。而如果我们要致力于培养拔尖人才的话,我们需要发现和培养学生对某个领域的兴趣,形成学生高学习热忱。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梦想、内驱力、毅力等品质。

教育是未来的钥匙,萃取中西教育文化精华,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促使能力为导向的全人教育落实。美化校园空间,重塑各处所的柔性功能的融合。顺便告诉大家,这个假期学校为了升级改造校园空间,建成了毓秀楼、小学部专用运动场,在建的办公楼和幼儿园进展顺利。

5.成就优秀,绽放美好

作为校长,我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美好愿望,这些愿望需要我们优秀的教师队伍保障实施,也就是说,高品质学校的教师应有优秀的职业素养。改用一句名言:优秀的教师都具有共同的素养,不够优秀的教师各有各的问题。我们希望成全优秀的教师,也希望还不够优秀的教师能在团队的感染下,在制度的管理下获得改变与成长。

2021年美国“国家年度教师”奖获得者丽贝卡深信: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是充满激情的,保持好奇与探求的和高期望的。“上好每一节课,留好每一次作业,把握每一个教育契机,这些素质是任何一个优秀老师都应该具备的。”在我看来,教育的主体是一个一个的儿童,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这些生命应该得到尊重、保护和关爱。好老师对学生的姿态:抱着、牵着、注视着。好老师永远拒绝“冷冰”,好老师的眼神应该充满期待,慈祥,温情……

教师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他们都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渴望你的深爱,都需要你的帮助、引导以及培育,才能成为最好的个人、幸福的公民和杰出的社会栋梁。不仅如此,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希望绝大部分教师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有多元文化理解能力,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力。“人与人的差距可能取决于各人的休闲时间。”作为老师,我们要修养一份静气。专注地翻开一本书,潜心阅读或写上一段文字,读书和写作应当成为我们每天重要的生活方式。学校也好,部门也好,要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机会,让老师们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在团队中分享,并形成新的发展愿景。成长的过程没有捷径,唯有学习与研究。当教师具备“学习力”,德行与修养就一定会进入更高一个层次的境界。

我们致力于建设一所高品质学校,倡导鼓励的学校文化和热腾的师生情感;尊重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律,探索“适合的教育”,关注个性的自主和自由成长,关注差异性学习和个性化帮助,强调激发每个人成长的内驱力,更加关注每个人每天的进步。我们主张自主学习、自由成长、兴趣发展、丰富课程、开发项目研究……这些都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着力点,为每个孩子的个性成长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和舞台。

倘若我们与孩子一样,“每天在进步”,宁心静气,不喧、不浮躁、不慕虚荣。我们就应当深耕课堂,优化课堂教学,领导大量听课调研,提升专业智慧,注重课堂情感、注重学科学习方法指导、注重思维培养。

英国教育思想家罗宾逊爵士曾言: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的茁壮成长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它是一个有机体成长的过程。你无法预测人的发展结果。你所能做的,就是像一个农夫一样,创造条件,静待花开。

作为校长,我希望每一朵花在该开放的时节适时绽放鲜艳,这朵花既是孩子,也是我们的教师。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