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追求卓越,但也请允许孩子平凡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一级家长会专题发言

作者:郑建忠   摄影:无   发布人:苏木棉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23-05-13   点击量:13980   手机模式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

欢迎各位到来。我谨代表学校领导向前来参加家长会的家长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这是孩子们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家长会,因疫情影响,本应上学期就召开的家长会延迟到了今天,我想我们家校双方都抱着热切的心情和期待。

孩子们的期中核心素养测试成绩也已经公布了。面对孩子的成绩,有的家长心情舒畅,喜笑颜开,有的家长则垂头丧气,焦躁不安。

在座的家长大多是七零后、八零后,家庭条件好、个人素养好,注重教育、注重生活品质,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度、参与度高。近两年有一个网络流行语叫“鸡娃式教育”,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鸡娃式教育”也衍生出了“鸡妈天团”。这些妈妈们热情澎湃,斗志昂扬,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把伟大的梦想狠狠地寄托在了孩子们身上。于是孩子们的文化成绩、体育成绩都被无限放大,父母内卷、孩内卷、老师内卷,不同程度的焦虑,几乎笼罩着每一个面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家庭。一些很好的教育理念,很多人仿佛都认可,但能坚持并践行的却不多,大多人被裹挟、内卷到“不输在起跑线上”这一理念的洪流中,攀比着去做“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做的事情。

孩子承载了我们太多的寄托,我们总是喜欢抱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铆足了劲督促孩子学习、上培训班,将自以为好的东西一股脑儿全塞给孩子,以为这样就能为孩子的人生助力。殊不知,如同养身体,不顾本源,盲目一味大补,总是适得其反。反思当前教育内卷家长焦虑的现象,我想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望子成龙”,拒绝平凡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很容易被问到一个问题:“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啊?”国外的小孩子在面临这个问题时,往往会回答,长大了想当电车司机、面包师、清洁工……但这样的答案在中国可能会被无情嘲弄。谁家孩子要是敢说自己长大了的梦想是这些职业,就连他的爹娘也会觉得颜面尽失。

在生活中,父母们可能早早就教会了孩子标准答案,长大了要做科学家、文学家、高管……似乎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被认为有出息,父母们才会有面子。更为重要的是,这符合父母 “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

我们的教育总是期待孩子在受过教育之后,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杰出的人,一个不平凡的人。我们最难接受,也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会是一个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人。即便是从内心隐约意识到这一点,也定要排除万难,创造条件把孩子培养成才。

我们一生都在暗怕,怕一种叫做平凡的东西。我们一直在追求优秀和卓越,没人教我们要有接受平凡的勇气。

2.学业成就焦虑导致家长教育焦虑

“双减”政策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导向,在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大幅减轻的同时,很多家长开始质疑这种相对轻松的教育模式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加之 2021 年教育部严令落实“普职比”,要求中考升学大体维持 5 5 的比例,“双减”政策与“普职比”并行,担心孩子过早被“职业”定位成为我国家长的主要焦虑。《“双减”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调研报告》显示,家长普遍担忧“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考试或不公布成绩,其学习态度更散漫,学习动力更弱”,“过早分流,未来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总体而言,以学生学业成绩和毕业去向为焦虑点的学业成就焦虑,成为“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家长教育焦虑的主要表现形式。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大量校外培训机构放弃学科类培训业务甚至退出培训市场,原有教育培训资源供求平衡被打破。面对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状况与“不可多得”的校外培训机会,家长不惜与培训服务提供者进行互利性“合谋”或参与“游动型小作坊培训”、“游学研学”、“高端家政”等变相教育培训或“众筹私教”,强迫孩子考取各类证书、参加各类竞赛等,总体而言,我们家长的升学焦虑依然存在且处于高位。

3.现实失衡,目标转移

成人的世界,很多时候都会有烦恼,特别是想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状况很不吻合的时候,心理就会失衡。这种失衡还包括很多现实的比较,比如与同事的比较,在买房、职称、业绩和孩子的成绩等方面都有很多可比性,这么一比较,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想让自己从凡人堆里跳脱出来做人上人的想法,这种想法会给人莫大的压力,当这种压力无法超越时,我们就会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通过孩子找到新的平衡点。我们希望孩子自己能够或者我们帮着他们树立起远大的个人理想,这样做本来没有错,树立了远大的目标,人生才能更充实,生活才更有方向,学习才能更有动力。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在各自的领域内有顶尖成就的人,都是极少数,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多数人都终将会平凡地过此一生。从社会学上讲,这是人才涌现的规律,强中自有强中手,最强的只能是那几个。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某个行业的顶尖翘楚,除了自身的努力和意愿外,还有天赋和机遇这些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素。

反思我们的教育,我想我们缺乏的是同理心,自己作为平凡人,为什么一定要求孩子非凡?反观孩子,却从没要求父母要有多优秀。其实,家长们应该明白,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比分数重要的还有很多,比如好的品质、好的习惯、好的性格等。

近段时间我一直在想,能做点什么,缓解一下当前被“教育内卷”裹挟着不能自拔的家长们的焦虑呢?我想,首先应遵循以下的教育规律:

第一,孩子的教育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教育和受教育是示范和学习的过程,无论老师、家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交集,都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愿意学习是陪伴终生的优秀品质,需要过程,需要积累,这跟当前的“求快心态”有点不和谐,急功近利,其实搞不好教育。

第二,要尊重个体。生命个体,一定是多样性的,教育过程,是要每个个体得到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学习体验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想让所有个体学习同样的知识、体验同样感受。教育一定是多样性的,没有所谓的起跑线。“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观点,是现代社会中商业和资本为普通大众,特别是为目前的中产阶级制造的一个美丽谎言,挖的一个超级陷阱。

第三,教育是一个示范过程,是充分尊重个体,引导并培养个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这其中家长、老师、社会都要对孩子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教育中出现的各种内卷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参与教育的人太多,各种力量参与教育,真正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就会沦陷。

面对现实的焦虑,我们应该怎么做,下面和各位家长分享几点做法:

1. 更新家庭教育理念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影响其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引导者和陪伴者。家长、家庭之于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家长拥有稳定的情绪、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始终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家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影响孩子的性格和面对事情的态度。不仅需在学习上,也应在生活中尊重孩子,尊重身心发展规律和其当下能力。孩子始终要过的是自己的生活,旁人的角色是观众、支持者和鼓励者。抱着这种心态,让孩子过自导自演的人生,他在成长过程中面对事物体会到的坚持、焦虑、再尝试等生命体验,使得他懂得了他选择,所以他负责。家长的鼓励和支持使得他们自主寻找、自主选择自己擅长的事物,当家长变得开放和乐观时,孩子更具备信心和勇气面对未来的挑战,对未来的生活充满责任感和胜任力。

2.接受平凡,反而会充满进取的力量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逐渐帮助大多数孩子完成这样的心理过渡,或者让他们拥有一种心理机制——坦然地接受一种平凡的现实,充满自信地做一个平凡的人。

上天会赐予每一个人智慧,只是有些人很早就拿到了,而有些人,必须坚持跋涉更长的时间才能拿到。所以,可以欣赏祝贺别人先拿到了,但是不必紧张,更不必焦虑。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则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的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要相信,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或者,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参天大树!

帮孩子树立信心,鼓励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更好发展,这方面我们做得都不足。我们一般都会为每个孩子选定同样的赛道,还会制定同样的标准,把孩子的成绩提到一个很高水平,不顾孩子的特长和兴趣,这种做法值得深思。

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深深感到:如果我们的孩子,包括我们自己,始终把自己放在平凡人的位置上,每天早晨起来,首先警醒自己的就是,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我有一个可以触摸到的现实目标,我会为这个目标努力打拼,只要在我现实的可能性之中尽力做到最好即可,没有必要与他人比较,这么一想,很多生活中的烦恼就都没有了。承认平凡,反而会让一个人充满进取的力量。

3. 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平凡人,应该成为教育的底线。

家长们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卓越的人,却往往忽略了教孩子学会从平凡中获取幸福的能力。当突然有一天,我们想清楚了,为什么要这么自命不凡?只要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尽好自己的责任,尽可能把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出来,做好自己就好。这样一想,我们的世界一下就会明亮很多,就会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变成一个坚强的人,一个豁达的人,一个快乐的人。

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懂得父母平凡,接受自己平凡,允许孩子平凡。跟大家分享一个名人的故事,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当选不久,有一位客人前去拜访他的母亲。客人对他的母亲称赞说:您一定很自豪,有杜鲁门这样的总统儿子。杜鲁门母亲莞尔一笑说:“是的。但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令我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刨土豆呢!”

人生万千追求,不过如此。期待美好,也要接受平凡,这是父母的智慧。

我们跋涉了一辈子,挣得了那么多的荣誉和金钱,不一定能够挣得这样的一份心境啊!

4.鼓励孩子学有专长,但不鼓励他们做人上人

即使倡导孩子成为顶尖的科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高级管理人员,也要告诉他们,我们依然还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我们要在某一方面有顶尖的学识或造诣,而不是要通过某个专业或事业成为人上人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在一些世俗的领域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一个健康的社会和职业观念是:术业有专攻,每个行业的人都是平等的,每个行业上下级之间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

5.即便孩子平凡,家长也一定不要放弃

想要孩子成功的心和期盼,所有人都可以理解。但是要知道的是没有谁一生下来就相当的出色,也不可能不断地给孩子压力就可以一定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出色。周国平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世中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真正的回归平凡。都要用平凡的生活来不断的衡量其中的价值与意义。伟大和精彩不算什么,把平凡的生活过好也算是人生圆满。”

家长对于孩子的态度应该是,就算孩子最终没有办法出人头地也不代表家长要放弃孩子。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成长不仅仅是需要拔尖,考一个好成绩,和拥有更高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比如我们很多家长都曾听过班主任反馈说,这个孩子虽说成绩一般,可性格、为人方面,实在是很优秀啊!作为天资平凡的大多数,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就不妨让孩子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父母对孩子多了几分接纳,就能多几分对孩子的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当父母能够正确认识孩子了,孩子也会对自己有更加准确的定位,从而变得快乐而从容。

 

各位家长,我们培才秉承“给学生更美好的年华,给人生更坚实的步伐”的办学宗旨,希望通过教育,让学生在美好的年华拥有美好的品格、美好的学识、美好的素养,以更坚实的步伐走向未来。所以尽可能减少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横向比较,弱化比较的结果。要增加每个孩子的纵向比较,或者提供更多的项目,让每个孩子的长处都能被看到。

我从来不反对孩子们追求卓越,追求卓越是时代的强音。有一些孩子天资聪颖,能力过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通过努力用积极的行动来达到优秀,超越自己,成就未来。但我同时也愿意把自己的平凡教育观传达给孩子,让他们接纳自己的不足,不断修订一个更符合实际的人生目标,让他们更多与自己比,不要太在乎世俗和他人的看法。当好高骛远的孩子少了,立足现实的孩子多了;焦虑烦恼的孩子少了,开心快乐的孩子多了;羡慕嫉妒的孩子少了,见贤思齐的孩子多了。这时的教育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家长们,教育孩子,就像牵着蜗牛散步,慢慢来。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打开自己认知边界的可能,只要能帮助孩子打开认知的边界,建立起对未来美好生活愿景并不断努力追求的渴望,认真地去爱去感受去经历,努力在这个过程当中去体验,去创造更好的自己。放心吧,孩子肯定会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心有笃信,行而致远。最平凡的热忱也能抵达远方……借此机会,与家长们共勉。

谢谢!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