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今天,我们该如何爱孩子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二年级家长会专题发言

作者:郑建忠   摄影:无   发布人:苏木棉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23-05-20   点击量:11792   手机模式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孩子们就到了初二第二学期,很快就要迈进初三了。家长们可能一想到生物、地理中考即将来临,立紧张起来,现在就开始中考倒计时了。家长们,不必过于焦虑,今天,我们来聊一个轻松的话题。首先我先问家长们一个问题,你当年的初二是怎样度过的,你和父母的关系怎样?我想,很多家长会笑着说,当年啊,我父母根本就不管我,我做什么事情父母也不知道,爬树下河,自由生长。我估计家长们说这句话的时候会一脸自豪,因为你们现在都过得好好的,无论在哪方面,都不差,并且在身体和品质上,可能比现在的孩子还要好。

也许有一些家长会说,我当年如果有这样的条件,早就考清华北大了,现在的孩子没受过苦,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家长们,扪心自问,如果可以选择,你真的愿意做现在的孩子吗?你怎么就知道现在的孩子不苦呢?现在的孩子从早上6点多要学到深夜,除了学校的学习,周末父母还给孩子排满了补习班,奥数、钢琴、舞蹈、书法……每一项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练习。而且这样的生活至少要持续12年,甚至更多。看看身边,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多,年纪轻轻就出现驼背、脊柱侧弯、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焦虑症抑郁症屡见不鲜,这一代的孩子从一出生就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没有哪一代人,要像现在的这一代需要学习这么多的知识,考那么多的科目

因此,在孩子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要理解,我们要共情,我们要换位思考。此时,我想谈的话题是:今天,我们该如何爱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自然是全世界最爱孩子的人,但为什么有时候这份爱,不仅没能得到回应,反而成了孩子的负担?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很多时候,爱得太多,爱得太满,有时也是一种伤害。想要获得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一定要注意爱的方式和方法。

1. “守望者”而非“干预者”

上一周,我校对初一初二的部分学生做了一个民意调查,调查内容是:你最不能接受父母对你做的事情是什么?你最希望父母对你的爱的方式是什么?几乎所有同学的回答都是:最不能接受的是父母安排好我的人生,不管他们做什么,总觉得我应该无条件服从;最希望父母能够尊重我们,给我们多点选择,多点成长的空间和自由。

家长们,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和诉求吧。大部分的父母都觉得,给孩子越多,管得越细致,就是爱。可为什么最后经常是家长紧紧地揪着不放,而孩子早已愤怒想逃?因为很多的家庭,以爱之名,为孩子编织着一张网,把孩子锁在一家人编织的这张网里。觉得这样将孩子保护起来,就是对孩子的爱了。殊不知,生活的经历,成长的过程,一样都不能少。

作家刘继荣在文章中曾提到自己女儿的经历——你的好运气是从三岁就开始了的,一进幼儿园,那么巧,舅妈就是你那个班的老师,我喜出望外,把你交到她的手里,要她一定好好照看你。热心的舅妈不仅自己对你百般呵护,还叮嘱其他老师要多多关照你,所以你成了小朋友中间最受宠的公主。上小学的时候,你的好运气还在延续,班主任居然是你奶奶的学生。我和奶奶领着你登门拜访,受到了老师热情的款待,并且答应要好好照看你。因为妈妈和亲戚的安排,孩子没有一点儿烦恼,也不会遇到任何的麻烦,因为有这么多大人围着她。但是最后因为人事调动,照顾自己的老师走了,孩子开始无法接受,天天哭着、吵着不上学了,最后又要开始去学着适应这一切。我想,有些家庭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其实,孩子成长中的那些麻烦,何必想着全部抹掉呢?你如今抹掉的,说不定多年后又会翻倍地找上门来。每次我看到那些被精心呵护的孩子,在父母小心翼翼安排的小幸运圈里生活学习着,就觉得这不是爱,而是给孩子埋下隐患。将来有一天,他们稍不顺意,或者父母能力不及,需要自己撑住的时候,他们能独立面对人生的苦恼和麻烦吗?那些小公主、小王子的梦,能做多久呢?

我们父母要做“守望者”的角色,只要没有危险产生,我们可以远远地守望着孩子就行。人生的路很长,最后还是要靠孩子自己去走啊。

2.做“尊重者”而非“监管者”

12—18岁 是人格抚养的关键时期

女孩12岁、男孩14岁起,第二性征开始发育,孩子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是第二个“断乳期”。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我们要改变所有的教育模式,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一样尊重对待。家长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帮助孩子成长,尊重孩子的选择权。比如,孩子进入初二后,家长就可以与孩子讨论未来的职业方向,至少提供给孩子几种未来职业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进行引导,而不是粗暴式的“管”。

很多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关系的恶化,都是从不尊重开始的。还记得那个写了万言控诉书,拉黑父母6年的北大才子王猛吗?他从小被父母管控,哪怕上了高中,交朋友也必须父母过目;想学奥数,父母不让;想去外地读书,父母拒绝;就连自己衣服的颜色,也要由父母决定……拥有不懂尊重的父母,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不幸。

《极简父母法则》的作者理查德•泰勒普,曾在书中提到自己和青春期儿子相处的故事。有一次,他叫儿子跟自己出门办事,但儿子正在看电视,说什么也不肯离开。对此,他并没有气急败坏,而是极为认真地询问孩子原因。了解到这个节目是儿子最喜欢的,而且他为此等了两个星期后,泰勒普和孩子商量,把节目录了下来,然后一起出门。泰勒普说,之所以事情能够顺利解决,是因为孩子感受到了自己对他的尊重。把孩子当大人一样尊重,是和青春期孩子沟通最有力量的语言。

3.做“陪伴者”而非“义务者”

很多父母觉得,培养孩子是自己的义务,尽到义务就会心安理得。一说到陪伴这个话题,很多父母也很无奈,毕竟父母需要挣钱养家,的确有很多不得已。但我们要明白,所谓陪伴,并不是说父母要一天24小时陪着孩子,而是要懂得把日常里零碎的时间拼凑起来,见缝插针地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曾被网友热议的三石一家,就是如此。女儿小钰,被网友戏称为“磨蹭届的泥石流”。快迟到了,她还在家一粒一粒扒饭吃;放学许久,她还停在路边45°仰望天空;而父亲三石,却全程陪伴在女儿身边,有着急、有无奈,但更多的还是无言的耐心与尊重。他从不打扰小钰的专注,也不催促她的步伐。而是陪在孩子身边,给她自由自在的成长氛围,更留出了让她自由探索的生活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小钰,虽然学习算不上拔尖,但想象力与创造力却十分出众。瓜果蔬皮,在她的手下,都仿佛“重获新生”,变成了各种各样灵巧动人的小动物。

对于孩子而言,看似无聊的行为里,蕴藏着终生受用的各种能力。当父母和孩子都明白,在固定的时间段我们彼此会有最好的陪伴和相处,那么在规律的陪伴后,孩子们会寻找到最好的状态。孩子们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总是被爱围绕。在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被足够的爱滋养,生活会更从容淡定。父母高质量的陪伴,是孩子幸福感的来源。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也一起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4. “理性者”而非“盲目者”

当今社会贷款业务大行其道,我们的中学生贷款消费或向同学借钱消费也时有发生,更有甚者已经借债过万。如何引导中学生理性消费,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曾遇到这样的一位家长,说他的小孩从爸爸的手机微信上转出几千元,他很诧异地询问孩子要这么多钱干什么时,孩子告诉爸爸,他买了一个手机。对于自己特别想要的东西,这个孩子只是想如何才能拥有这件东西,对于获取它的途径是否合情合理合宜,他并没有想太多,这无疑很危险。作为家长,一方面要教育孩子不问自取的陋习容易滋生财务犯法的风险,另一方面要和孩子约定生活中使用的物品是符合自己学生角色的物品,尤其要约定使用手机的时长、关注的内容等。

教育最大的失败,是普通家庭富养孩子。生活中许多父母,明明不是富人,却勒紧腰带给孩子优渥的生活;明明非常吃力,依旧要无底线盲目满足孩子不切实际的要求。到最后,拼尽全力的父母,却养出了一个自私懒惰的巨婴。

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情商、智商、逆商时,也要发展孩子的财商。这是时代的要求与警醒。

5.做“钟情者”而非“功利者”

孩子们在生活中,都会对一些事情痴迷,或者有一些特殊的爱好,他们的愉悦感、幸福感往往就是来自于这些“没用”的小东西。但对于家长而言,养育孩子,难免功利。他们买很多写作攻略,希望孩子作文写得好;报兴趣班,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才艺,想看对升学有没有帮助;我们让孩子做一件事的判断标准,就看有没有用,尤其是对学习来说是否有用。所以对于孩子的一些爱好,家长会将它们扼杀在“学习为先”的理论中。在功利之下,是父母深层次的焦虑,孩子也深受影响,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过早地失去了学习兴趣。养育之路,我们越急着去获得成果,往往失去的也会更多。有时候,放慢脚步去做一些“无用之事”,孩子的收获反而会让你惊喜。

有的孩子喜欢看闲书,而一位家长朋友的口头禅是:“闲书害人。”在他看来,如今的课外读物太杂,那些与学习没有直接关系的书,都是“闲书”。他的孩子只被允许读老师指定的书,或者是和考试有关的书。其实,对孩子而言,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动力。唯有先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才能继续广泛阅读,大人眼中的“好书”,孩子不是不读,只是需要时间而已。闲书,是孩子爱上阅读的诱饵。只要书的内容是无害的,孩子喜欢读闲书并不是坏事,我们只需要观察孩子兴趣的变化,适当加以引导即可。对孩子成长来说,当下很多看似无用的、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养分。

有的孩子喜欢打篮球。初中是释放运动天赋的好时期,也是情窦初开的微妙时刻。为了让自己的运动热血尽情释放、让自己得到更多同学的关注、也为了享受进球时的欢愉一刻,很多学生会抓紧一切课间、放学的时间打球,甚至不论刮风下雨,雷打不动。家长往往会指责怒斥孩子的行为,认为他如果将这些时间花在学习上,肯定能更上一层楼。殊不知,兴趣爱好与学习是并不冲突的,对于热爱篮球的他们来说,有时陪他们打一场会比单纯的说教更有用。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一个幸福充实的成长阶段,孩子应该有一些时光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虽然从短期看,这些事不能帮助孩子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但是却能带给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孩子的精神也必定是充实的。在做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孩子也在享受实实在在的快乐。成长过程的这些快乐,对孩子的一生而言,可能最宝贵最有价值。

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实就藏在“三七定律”里。

1.三分道理,七分共情

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大部分父母在安慰受到挫折的孩子时,都会说:

“没关系,遇到挫折爬起来就没事了,我小时候比你坚强多了。”

“别担心,我想你是误会他的意思了。”

“不要生气,想开点,像我一样多往正面想,事情会变好的。”

“这么小的事情,至于吗?不要小题大做……”

我们把这类父母的安慰方式称之为情绪消除模式——遇到问题,先讲道理。可结果,却因为忽略了对方的情绪,造成了更大的误解和隔阂。孩子不是机器,不是光靠几个冷冰冰的指令就能运行和维护,而是需要父母理解他、共情他,爱他所爱,痛他所痛。

当孩子犯错时、遇到困难时,父母少一点诲人不倦的说教,多一些将心比心的共情,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去。

2. 三分监督,七分陪伴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做事情时,我们坐在旁边紧紧盯着他,不停地指指点点,最后弄得孩子不知所措,满脸委屈,把事情搞得一团糟。这样的父母,不像一个陪伴者,更像是一个监工。久而久之,这样的监视、控制,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紧张和焦虑。孩子无法安心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也容易引发亲子间的矛盾,破坏亲子关系。

三分监督,七分陪伴,不是实时纠错,即刻改正,而是看见眼前这个孩子,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挑剔。

好的陪伴,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看似无聊、无意义的玩耍行为中,孩子锻炼了自己的精细动作,提升了语言沟通的能力,他们用这种方式了解成人世界的规则,同时还学会了分工与合作。即使没有这些益处,玩耍时的纯粹快乐,也是一种收获。对于孩子而言,看似无聊的行为里,蕴藏着终生受用的各种能力。

3.三分爱己,七分付出

爱得太满,是一场灾难。不是付出一切,就是为孩子好。

倾尽全力的父母,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一位心理学研究者曾说过:“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想让孩子成长得好,父母就要先做自己、爱自己、活好自己。真正的教育,不是牺牲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陪孩子,而是要努力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努力经营好我们自己的人生,做更好的自己。

4.三分建议,七分尊重

多数的父母,都不缺对孩子的建议和规划,唯独缺少了对孩子意愿的尊重。

好的亲子关系,都自带分寸感。三分关爱,适度亲密,七分尊重,彼此独立。

尊重孩子的隐私,倾听他们的想法,给他们做选择、做决定的机会,减少自以为是的干涉和控制,让爱良性循环,才能不断滋养孩子。

各位家长,好的亲子关系:是共情,是陪伴,是关怀,是尊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孩子人生中一些很重要的变化,可能就是来自我们家长与他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们用正确的爱陪伴孩子成长,才能丰盈孩子的生命。

谢谢!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