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
Image 1

解码青春成长密码 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市“三个习惯”养成教育研修活动聚焦初中生心理关怀策略

作者:陈媛 审稿:何文豪   摄影:吴柯瑶   发布人:陈昕波   发布日期:2025-06-25   点击量:114

2025529日至30日,湛江市教育局联合广东省王德军名班主任工作室,在湛江市寸金培才学校及岭南师范学院成功举办了以“‘三个习惯养成教育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为主题的研修活动,530日,我校心理老师陈媛老师开展专题讲座。本次活动面向市直属学校新入职教师、新任班主任及工作室全体成员,通过科学解析初中生心理发展规律与问题干预策略,助力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守护者

图片1.jpg

 一、科学认知:破解青春期大脑的油门与刹车”  

陈媛老师以脑科学视角切入,指出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深层根源:  

- 情绪中枢(边缘系统) 活跃度达人生巅峰(杏仁核敏感度提升1200%),易引发冲动行为;  

- 理性中枢(前额叶皮质) 25岁才发育完全,初中阶段信号传递缓慢,导致自控力薄弱。  

应对策略: 当情绪脑压制理性脑时,讲道理无效。教师需优先处理情绪(如通过深呼吸降低杏仁核激活),再解决问题。

图片2.jpg

二、 核心议题:识别与应对三大心理挑战  

讲座聚焦初中生高频心理问题及实操方案:  

1. 同一性危机  

学生常陷入我是谁的迷茫,表现为身体焦虑(如因腿粗拒上体育课)、价值混乱(写人间不值得被误诊抑郁)。陈媛老师提出四象限问法:  

- 你欣赏的人具备哪三个特质?(理想自我投射)  

- 上周哪个瞬间对自己满意?(现实自我觉察)  

- 十年后的你会给什么建议?(未来自我对话)  

 - 如何缩小现实与理想差距?(行动锚点)  

2. 同伴依恋转型  

初中生安全感来源从父母认可转向同伴接纳,易出现过度依赖朋友圈点赞、因好友背叛绝食等问题。班主任需成为隐形安全绳,通过观察社交行为(如强迫站队、情感勒索)及时干预。

3. 心理障碍识别  

结合典型案例解析常见障碍:  

- 抑郁障碍:关注三低一早五无三自症状;  

- 焦虑障碍:警惕持续6个月以上的心悸、失眠及社会功能受损;  

- 双相情感障碍:首次发作多在15-19岁,需区分抑郁期与躁狂期

三、 教师行动指南:分层支持与自我关怀  

针对问题学生,陈媛老师强调三级干预流程:  

图片3.jpg

同时,班主任需建立自我蓄能机制:  

- 碎片充电:课间5分钟正念呼吸;  

- 日常蓄能:建立教育幸福盲盒(每日随机观察1名学生闪光点);  

- 深度修复:每月预留1教育留白日。  

会自我充电的老师,才能让学生看见可持续的热爱。

本次研修将心理关怀习惯融入教师专业成长体系,通过科学策略与人文实践的双重赋能,为我市三个习惯养成教育注入新动能。参训教师纷纷表示,将把青春期心理解码技术转化为日常教育的导航仪,护航学生生命成长。




粤公网安备 44080202000084号   粤ICP备 09150882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2440800661534122Y   进入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