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推动教学方式转变、提升育人质量。8月27日,由湛江市教育局主办,市教研室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广东培训宣传中心协办,湛江市寸金培才学校支持的2025年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新教材培训活动成功举办,来自全市五县四区的初中生物教师及教研员近300人参与培训,共同聚焦新教材、探讨新课堂。
教材培训活动现场
系统解析新教材理念与结构
本次活动特邀北师大版教材培训专家、福建省生物学科带头人关芬芬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关老师从新教材内容分析、教学建议、跨学科实践案例及配套资源使用四大板块展开系统讲解。她以八年级上册为例,细致梳理教材结构变化,强调教师应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注重挖掘教材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关芬芬老师发言
素养导向,注重实践与创新
在新教材内容分析环节,关老师将重点聚焦于八年级上册教材,对教材的整体结构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介绍。她以第6单元《生命的延续》为典型示例,深入剖析了教材地位与价值、概念体系、目标体系和活动体系,并结合教学实际给出了极具针对性的指导。关老师特别强调: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精准领会教材要求,实现从传统“教教材”到创新“用教材”的重大理念转变,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主探索。
谈及新教材教学建议,关老师着重指出:教学目标应紧密体现核心素养要求,以大概念为引领,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她大力倡导重视探究式教学策略,强化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教育,并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以第16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为例,关老师巧妙引入“孙海洋寻子”这一社会热点作为引领性学习主题,运用UbD理论精心设计素养导向的目标,依据课标要求设置挑战性任务和持续性评价体系。同时,通过模型制作、模拟实验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助力学生构建系统的概念体系。这一系列新颖且实用的教学思路,为教师们指明了新教材教学的前行方向,有效助力教师突破日常教学中的诸多困惑。
“DNA模型”制作现场教学
教师现场进行“DNA模型”制作
项目式学习赋能课堂
在跨学科实践案例分享环节,关老师分享了过去一年福建省教师在项目式学习方面的优秀实践成果。其中,黄菊珊老师的“‘蔬’困突围:航海豆芽补给行动”项目别具一格,该项目以解决远洋航行中蔬菜短缺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种子萌发条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设计装置,并仔细记录种子萌发变化,最终形成豆芽萌发装置的设计图和实物模型。“低糖酸奶的制作”项目同样精彩,学生们在项目中深入了解乳酸菌特征,亲自动手筛选菌种,探究菊粉最适添加量,改良包装盒并积极进行推广,成功实现了多学科知识在酸奶改良和推广过程中的有机融合。还有“制作育雏箱,饲养小鸡”项目,学生们充分考虑雏鸡生长需求,设计出满足温度、通风等要求的育雏箱,在实践操作中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这些精心设计的项目,不仅成功培养了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贴合教材重点的跨学科设计思路,更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可借鉴、可迁移的实践范本,拓宽了教师们开展跨学科教学的视野。
助力教师优化教学
在新教材配套资源使用方面,关老师也为教师们提供了实用的建议。她介绍到:教师教学用书蕴含着教材编修理念、教学建议、知识框架等丰富内容,是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基础教育教材网和京师教育资源网则提供了同步资源、教学课件等多样化的教学素材,方便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选择和运用;微信公众号“京师生物圈”能为教师们推送活动宣传、知识拓展等信息,助力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丰富教学内容。关老师鼓励教师充分利用这些优质资源,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增添助力。
更新理念,以学生为中心
活动最后,湛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教研员李遂梅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全面总结。李老师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系统观,积极主动地全面推动教学改革,及时更新教学方法。要始终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不断成长,从而实现高效学习的目标。
李遂梅老师总结发言
新教材,新课堂,新成长
教材并非世界的全部,而是通往世界的一扇大门。从传统的“教教材”迈向创新的“用教材教”,绝非仅仅是更换一本书那么简单,而是要转变看待教材的视角。当教师能够将《种子萌发的过程》巧妙转化为航海豆芽补给行动,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生动演绎为低糖酸奶的制作,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具象化为鸡卵的孵化,教材便能真正成为引领孩子驶向广阔世界的船桨,而非束缚他们探索脚步的锚链。此次培训活动,如同一盏明灯,为湛江市初中生物教师在新教材教学的道路上照亮了前行的方向,相信在新教材的助力下,在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下,生物课堂将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