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
Image 1

字里行间遇世界,问候之中见天地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12周

作者:   摄影:   发布人:陈丽萍   发布日期:2025-11-18   点击量:138

演讲者:康莲 初三(30)班 梁悦

老师:(齐读)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初三年级的康莲老师。

学生:(齐读)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初三(30)班的梁悦。

师生:(齐读)今天我们师生共读的主题是字里行间遇世界,问候之中见天地。

老师:当清晨的阳光掠过校园的叶子,当不同语言的问候在走廊里轻轻碰撞,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充满温度的日子 —— 世界问候日。今天,我们不谈枯燥的理论,不背复杂的概念,只想以 “共读” 为桥,以 “对话” 为舟,在跨文化沟通的文本里,遇见更广阔的世界。梁悦,你心中的 “跨文化沟通” 是什么样子的呢?是隔着语言的障碍,还是藏着心意的共鸣呢?

学生:康老师,我觉得跨文化沟通不是冷冰冰的 “语言翻译”,而是带着温度的 “心意互通”—— 语言可能磕磕绊绊,但真诚和好奇能搭起一座桥。跨文化沟通不是 “消除差异”,而是带着尊重去看见差异,带着真诚去连接彼此 —— 语言只是工具,心意才是核心。

老师:说得真好!问候是跨文化沟通最朴素的起点,而文本则是让这份沟通更深刻的载体。今天,我们要共读的三篇 “主体文本”,既有古人的智慧,也有今人的实践,更有跨越国界的温情。首先,让我们翻开第一篇 ——《论语》中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梁悦,你知道这句话为什么能成为跨文化沟通的经典吗?

学生:因为它不分国家和时代啊!不管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接待远方来客,还是现在我们迎接外国交换生,这份 “欢迎” 的心意是一样的。

老师:没错!跨文化沟通的核心,从来不是完美的语言表达,而是真诚的价值共鸣。《论语》用简洁的七个字,传递了 “尊重差异、包容多元” 的沟通密码。接下来,我们共读第二篇文本 —— 我国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谈翻译》片段:“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摆渡。” 梁悦,能分享一下你从这句话里读懂了什么吗?

学生:康老师,我想起上次我们读泰戈尔的《飞鸟集》,“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译文既保留了原文的诗意,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含蓄。这大概就是 “文化的摆渡” 吧,让不同国家的人能读懂彼此的心声。

老师:说得太精彩了!跨文化沟通就像许渊冲先生所说的 “摆渡”,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摆渡人。最后,我们共读第三篇 “文本”—— 来自世界各地的问候语。不管我们用哪种语言表达,其实我们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我愿意了解你,我愿意靠近你。” 同学们,世界问候日的意义,不仅在于一句简单的问候,更在于通过问候搭建沟通的桥梁,通过共读理解不同的文化。

学生: 让我们从此刻做起,用一句真诚的问候对待身边的人,用一本经典的书籍了解远方的世界。

师生(齐读):愿我们都能在跨文化沟通中,成为更包容、更开阔、更温暖的自己!

 

 

 

 

 

 

 

 

 

演讲者简介:

梁悦,初三30班,学习委员,政治课代表,曾获得湛江科普大赛第九名,湛江红树林书法比赛二等奖,多次获得年级总分一等奖,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始终以勤学长进为准则,深耕知识、服务同学,共赴征程,在成长中践行责任,在笃行中书写青春!

 

 

康莲,中学一级教师,曾荣获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湛江市高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广东省高效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


微信图片_20251117084700_3269_185.jpg




粤公网安备 44080202000084号   粤ICP备 09150882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2440800661534122Y   进入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