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
Image 1

示范引领助见习,英语教研共成长

——我校与岭南师范学院联合开展英语专业见习活动

作者:黄家薇 审稿:吴双红   摄影:郁德贤   发布人:陈昕波   发布日期:2025-11-20   点击量:200

为助力高校英语专业见习生深化教学认知、提升课堂实践能力,2025 11 13 日下午,我校英语学科组携手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在宁远楼 201 会议室成功举办 “2025 年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见习活动。活动以 示范公开课 + 评课研讨 + 专题讲座的多元形式,为见习生搭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桥梁,推动校地教研协同发展。

示范课堂展风采,教学实践作标杆

活动伊始,两节高质量英语示范公开课先后登场,为见习生呈现了生动鲜活的教学范例。首先,我校初一级英语科组林柏君老师以七年级 Unit 5 Fun ClubsSection A 1a-1d)为课题展开教学。课堂上,林老师全程采用简洁易懂的英语指令引导互动,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先通过趣味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识别 “chess club”“music club” 等核心词汇,筑牢知识基础;再以精准的听力任务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听力文本,掌握信息提取技巧;最后通过两两对话、小组汇报等多样化互动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口语输出。整堂课氛围活跃,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不仅高效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更让见习生直观感受到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设计思路。

 

林柏君老师授课

随后,初二英语科组罗兵兵老师聚焦八年级 Unit 8 Let’s communicateSection A 1a-1d),围绕 日常交流场景下的听说综合运用核心目标展开教学。罗老师通过生活化场景提问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降低学习门槛;借助简洁明了的板书梳理核心短语与句型,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设计多元的听说活动,为学生后续口语表达扫清障碍。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罗兵兵老师授课

评课研讨促思考,专业引领明方向

两节示范课后,一场热烈的评课研讨随即开展。岭南师范学院的见习生们踊跃发言,分享听课感悟。大家表示两位老师的课堂让他们收获颇丰:两位老师的课堂兼顾趣味性与实效性,课堂指令简洁清晰,从导入到输出的环节衔接自然,任务设计兼顾不同水平学生,解决了英语课堂节奏把控、兴趣调动的难题,极具实操价值。

岭南师范学院学生评课

我校初一级英语科组长王颖老师结合两节课的亮点与细节进行专业点评。她特别强调:两位老师的课堂均为现场生成,没有预设学生的回答,面对学生的即时反馈能灵活调整教学节奏,这种课堂调控能力正是新手教师需要重点学习的核心素养。同时,王颖老师还从学习策略培养与交际功能落实两个维度展开分析:林老师在听力教学中加入听前预判、听后复盘的策略指导,帮助学生高效完成听力任务;罗老师通过语言鼓励与小组加分机制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两节课均立足学生基础,林老师聚焦基础表达训练,针对性极强,罗老师则在巩固语言结构的同时融入趣味设计,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图8.jpg

王颖老师评课

最后,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外语系主任孙啸雨主任作总结发言。她首先代表学院向我校表示衷心感谢,高度肯定了两位授课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并对见习生提出殷切期望:希望见习生们把今天的学习收获转化为后续教学实践的动力,在不断打磨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早日成长为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合格英语教育者。

图9.JPG

孙啸雨主任发言

专题讲座赋新能,育人智慧传经验

评课研讨结束后,我校教学处副主任詹福艳老师以《目光所及,教育所至》为题开展专题讲座,从 教学延伸至 育人,为见习生分享实用的班级管理与育人技巧。

讲座中,詹福艳副主任围绕 习惯培养、能力挖掘、特色打造、多元激励、丰富活动五个核心维度,结合自身多年班级管理与教学实践经验,用鲜活案例传递教育智慧:在习惯培养方面,她详细介绍了对学生卫生习惯、时间管理、作业规范等细节的持续引导方法,展现了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在能力挖掘方面,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多元特长,通过个性化指导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在特色打造方面,分享了班级内开展双语名著阅读、英文歌曲专栏等文化活动的具体做法,为见习生提供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可复制思路;在多元激励方面,介绍了通过分层奖励、积分兑换等方式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实操策略;在丰富活动方面,倡导通过课内主题活动与课外实践联动,为学生成长搭建广阔平台。整场讲座内容精炼、案例翔实,帮助见习生构建起 教学与育人并重的教育认知框架,获得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

图10.JPG

詹福艳副主任讲座分享

校地协同共发展,助力未来教育者

此次见习活动以 示范引领 研讨交流 专题赋能的闭环设计,为岭南师范学院英语专业见习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实践学习资源,有效帮助见习生将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深度结合,切实提升了其教学认知与实践能力。

未来,我校将继续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通过更多元、更务实的教研活动,为基础教育后备力量的培养贡献力量,推动校地教育协同发展迈向新台阶。


 

 





粤公网安备 44080202000084号   粤ICP备 09150882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2440800661534122Y   进入旧版